邵逸夫是谁?
邵逸夫简介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原 名:邵仁楞
姓 名:邵逸夫
出生日期:一九零七年
出生地点:上海
生 平:
邵逸夫,一九零七年出生于上海,浙江宁波镇海人,家中排行第六,父亲邵玉轩是当地漂染业商人。 一九二四年与亲兄成立上海「天一影片」,邵逸夫负责外埠发行。
一九二六年毕业于美国人办的上海青年会中学。同年往新加坡协助三哥邵仁枚打理电影业务,开拓电影市场,自始便与电影圈结下不解缘。
一九三零年,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集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
一九三二年,日军侵华,「天一」于香港另起炉灶。
一九三四年,邵氏兄弟之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在港推出。
一九三七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结婚,并诞下两子两女。 沦陷前,邵逸夫的二哥成立「南洋影片」。光复后,易名「邵氏兄弟」。
一九五七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正式来港发展,接管邵氏公司业务,建立清水湾影城。
一九七四年,邵逸夫获英女皇颁授CBE勋衔。
一九七七年获英女皇册封KNIGHT BACHELOR爵士勋衔。
一九八零年,邵逸夫成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更大股东,担任香港电视董事局主席。此后数十年,邵逸夫捐助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学府、医院等。
一九八七年,邵太黄美珍病逝美国,享年85岁。同年邵氏停产。
一九九一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九月八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其贡献。 一九九七年,邵逸夫与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共谐连理。
一九九八年,邵逸夫获 *** 颁发大紫荆勋章。
邵氏兄弟促成了六十年代的国语片电影的蓬勃发展;所摄制的电影更经常于亚洲影展中夺得奖项;旗下拥有大量着名影星,十数年间,推出多部脍炙人口之电影,如《貂蝉》、《江山美人》及《独臂刀》等,开创电影发展的新路向。
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191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他父亲邵玉轩,是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上海小有名气的有钱人。邵逸 夫兄妹8人,他排行老六,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当逸夫7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美国人在上海办的一所英文学习,不但使他能讲一口流利 的英语,而且形成了他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念。从上中学起,他就经常出入于上海繁华的娱乐场所,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1923年,他的几个哥哥 成立了"天一电影公司",开始在上海拍制电影。1925年,他三哥将"天一公司"的电影打进新加坡。邵逸夫中学毕业后,应三哥之邀赴新加坡, 开始涉足电影业。邵逸夫一手创办了邵氏(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并一直把持着公司的决策大权,从而把持着香港电影的命脉,影响着东南亚乃至 世界电影市场。1957年,邵逸夫携带着巨额资金,携带着经营电影业20多年的经验,从新加坡来到香港,成立了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邵逸夫如 今身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富豪,他究竟拥有多少财富,难以统计清楚。据汉威估计, 把地产、电视、电影、控股等都包括在内,他的财富超过100亿港元。 邵逸夫从南洋创业到超级富豪,他取得成功的赚钱之道是什么呢?
邵氏兄弟刚在南洋创业 时,历尽了艰难。在新加坡,他们在租到的简陋的房间里,整理片子, *** 海报,什么都要亲自干。到马来西亚拓展业务时,就更加辛苦了,白 天,他们行走在道路上,饱受颠箕之苦;晚上,就在露天,顶着星星、冒着露水放映电影。在炎热的夏季,太阳炙烤着大地,雷雨说来就来,他 们常常是刚刚还热得头晕眼花,霎时又被淋得浑身湿透像"落汤鸡"。出生并成长在富裕家庭和大都市的邵氏兄弟很多次都想不干了,但是他们 最终战胜了艰苦,坚持了下来。几十年之后,邵逸夫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说:"......在那样的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一 辈子受益。如果我不经历这一段生活,不会有今天。现在的青年人,心很高,学问也很深,但是不能够吃苦,是一大缺陷。"
邵氏兄弟事业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小 小的坎坷不算,大的磨难就有好几次。一是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波及到新加坡,当地的许多商店相继倒闭,人们连生 活都难以维持,哪还有心看电影呢?电影院的观众大减少,虽然他们把电影票价一再降低,仍然收入甚少,使他们经受了之一次考验。二是当他们在新加坡举步维艰时,1931年8月6日,一场大火又吞噬了他大哥设在香港的天一公司,天一制片厂的所有厂房和影片拷贝都被烧光,他大哥苦心经营了数年的家当毁于一旦。三是当他们弟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和苦心经营,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又发展起来,拥有139家戏院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他们带来了厄运,1941年12月,日攻陷香港和新加坡,在日本侵略军燃起的战火中,邵氏兄弟的百余家影院被全部 化为灰烬,邵逸夫并被以"拍摄反日电影"的罪名而投入地牢,后经朋友帮助才得台出狱。四是1970年,当邵氏的业务蒸蒸日上之际,公司内部 发生了较大的人事震荡,邵氏公司制片主任邹文怀离开邵氏公司,由于素有"宣传鬼才"之称的邹文怀能力出众,在职员中颇有口碑,他一走带 走不少很有才干的演职员,差一点使邵氏公司陷入"人去楼空"的窘迫境地。但是,这些磨难,都没有动摇邵逸夫把邵氏兄弟公司办下去的决心, 并且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力挽狂澜,安然度过难关,又使邵氏兄弟公司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邵逸夫自己搞电影,因此一心要成为精通电 影的专家。他每天更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他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
使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 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同时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一早就来(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追随他多年的朱旭华先生 私下说:"我们办公室的工作人员5时下班,但邵先生晚上9时仍在灯下工作。"
黄金脑智囊群认为邵逸夫创业以来,一直要 求自己和公司员工做到"顾客之一",且非常注意在公众面前塑"可人形象",是为更大的成功因素。他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虑的顾客喜欢不 喜欢。凡是顾客不喜欢的,就坚决不拍。因此,他拍的电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观众场场爆满。据统计,从1959年到1973年,从第5届到第16届亚 洲电影节,"邵氏兄弟影业公司"出口的电影屡获殊荣,共得大小奖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此外邵逸夫他在香港人面前,总是表现出谦逊有 礼,态度安详,笑容可掬,使人觉得他是一位锋芒内敛、儒雅外流的长者,从来没有因"财大"而显露出"气粗"。在影视圈内,他为人也面面 俱圆,每有请柬,总尽量抽空出席,不摆架子。
大家觉得邵逸夫的医生怎么样,尤其是康复科的医生?
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重视人才培养、学术进修注重国际化。
中心现有员工44名,其中康复医师11名(博士后1名、博士1名、9名硕士),康复治疗师19名(3名硕士),康复护理部14名,其中国家级康复专科护士2名;高级职称人员 4名,硕士生导师1名。
科室注重人才培养,鼓励员工每年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对于科室人员的学术进修,注重面向国际化,派遣康复医师到美国梅奥诊所康复科等全世界更好的康复医学科进修,此外,康复护理团队在邹朝君护士长的带领下也多次外出培训。
康复医师团队李建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康复科主任,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侯任主委,浙江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会长。
擅长骨与关节损伤康复、脑中风康复治疗,对于肢体肌肉痉挛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技术方面和肌肉功能障碍表面肌电图诊断技术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目前作为之一作者/通讯作者已发表SCI论文5篇,近五年承担省部级课题5项,曾2次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三等奖。
逸夫是谁?我们这许多学校的教学楼都写着“逸夫楼”,都是他捐赠的。
邵逸夫,“影业大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香港电视(无线)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邵逸夫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人。1907年生,在弟兄
4人中为小弟弟。父亲在上海经商,先从事漂染业,后经营
戏院并兼营影片进出口发行业务。
老大邵醉翁在上海原从事律师工作,业余写作剧本。1
924年,邵醉翁投资开办天一影片公司--中国最早的电
影制片公司之一。邵逸夫同他的两个哥哥邵屯人、邵山客都
参加了天一公司的工作,开始了开创其电影帝国的生涯。
靠“大众化的电影”的经营要诀,他每年拍摄电影40
部,共拍摄影片已超过1000部;他在香港、新加坡、马
来西亚、台湾、泰国、越南、柬埔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
等地,拥有影院200余家,每天光顾的观众在100万人
次以上。他个人拥有的财产在100亿港元以上,是香港华
商“十大富豪”之一。
1990年6月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代表中国科
学院和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
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的证书,颁授给邵逸夫,这是历史
性的荣誉。
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勋衔,这是港英社会的更高荣誉地
位。
谁能告诉我 -- 逸夫的简介?
邵逸夫
邵逸夫,“影业大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香港电视(无线)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邵逸夫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人。1907年生,在弟兄
4人中为小弟弟。父亲在上海经商,先从事漂染业,后经营
戏院并兼营影片进出口发行业务。
老大邵醉翁在上海原从事律师工作,业余写作剧本。1
924年,邵醉翁投资开办天一影片公司--中国最早的电
影制片公司之一。邵逸夫同他的两个哥哥邵屯人、邵山客都
参加了天一公司的工作,开始了开创其电影帝国的生涯。
靠“大众化的电影”的经营要诀,他每年拍摄电影40
部,共拍摄影片已超过1000部;他在香港、新加坡、马
来西亚、台湾、泰国、越南、柬埔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
等地,拥有影院200余家,每天光顾的观众在100万人
次以上。他个人拥有的财产在100亿港元以上,是香港华
商“十大富豪”之一。
1990年6月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代表中国科
学院和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
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的证书,颁授给邵逸夫,这是历史
性的荣誉。
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勋衔,这是港英社会的更高荣誉地
位。
邵逸夫创立的邵氏影业公司,曾拍摄过一千余部影片,获过几十项大奖,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像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和李翰祥等,都曾出自“邵氏”门下。他的“邵氏影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现在沪上有“逸夫舞台”和“逸夫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还曾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本文介绍了他事业发展的大致线索。
接管“父子公司”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邵家第六个孩子(在男孩中排行第四)。所以,当他功成名就后,香港娱乐圈中人都习惯称他为“六老板”或“六叔”。
小学一毕业,邵逸夫就随父亲到上海,进入了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因此他后来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1924年春,由老大邵醉翁任老板的“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闸北横滨路挂牌成立。邵逸夫一边在中学读书,一边常来天一公司帮忙。那时,在放映正片之前还要放些新闻片,放学后或假日里,邵逸夫便跟着两位兄长抬着笨重的摄影机到处抓拍。
“天一”的崛起大大挤占了其他影业公司的市场份额。于是,六家制片公司建立了强大的联合发行网,共同排挤、扼杀天一公司。面对围剿,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着手开拓南洋市场。后来就在南洋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抗战结束后,老二邵屯人创立了“邵氏父子公司”,这是指邵屯人和他七个儿子的公司。而“邵氏兄弟公司”则是指邵逸夫和老三邵仁枚两兄弟公司。当时,父子公司在香港,而兄弟公司还在南洋。“邵氏兄弟”负责投资,“邵氏父子”负责拍片。“邵氏父子”的一切支出必须向“邵氏兄弟”报帐,真是亲兄弟明算帐,在金钱方面分得非常清楚。
1956年,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尼等地,已拥有一百三十多家电影院和十多座大型游乐场,事实上已建成一条实力强大的影业院线。而邵屯人在香港的业务却很不景气,甚至有退出拍片业务改为经营戏院的打算。
1957年初夏,邵逸夫奔赴香港。经过谈判,他全面接管了邵氏父子公司的制片机构,并将公司名称改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他本人亲自来港主持业务。这一年,邵逸夫刚好50岁。
邵逸夫决定兴建一座香港更大的片场。他向二哥邵屯人买入清水湾220号地段的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在这个庞大的建设计划中,包含隔音片厂、置影场所、摄影棚、行政大楼、制片大楼、暗房、冲印所、货仓、服装道具库、放映室,以及生活区等。这座被称为“邵氏造梦工厂”的影业城,从1957年动工,历时七年才全面竣工。
物色人才的工作是邵逸夫优先考虑的,他抓到手的之一个重要人物,便是后来成为他左膀右臂的邹文怀。从1959年到1970年,邹文怀为“邵氏”打了十一年工。这些年中他与邵逸夫形影不离,参与了“邵氏”的各项重大决策。他的办公室紧挨着邵逸夫的办公室,中间有道小门相通。
万事俱备之后,“邵氏”开始筹拍自己的创业之作。
从1958年开始,香港的国语电影渐渐受到市场冷落。但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香港九龙的新华戏院放映时,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极大欢迎。经过反复论证,邵逸夫选定了剧本《貂蝉》,又选定了林黛饰演貂蝉。林黛当时是“电懋”的当家花旦,邵逸夫为了把林黛挖到“邵氏”,以双倍于“电懋”的酬金打动了她,使她成为“邵氏”的签约明星。
得李失李
一部电影拍得好坏,导演极为重要。邵逸夫把《貂蝉》的执导权交给了李翰祥。
在此之前,李翰祥已与邵屯人的邵氏父子公司签了八年合约,后来自然过渡为邵逸夫门下的导演。经过群策群力,《貂蝉》一炮打响,在当年度第五届亚洲影展上,拿了五项大奖。接着,仍由李翰祥执导、林黛主演黄梅调古装片《江山美人》,又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获得“更佳影片奖”。
连续获奖,使李翰祥越发注意电影的艺术价值,有心再拿一个国际大奖。他又执导了“邵氏”的第三部影片《倩女幽魂》。不过,这部影片虽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之一部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却什么奖也没拿到。不仅如此,市场反应也极为糟糕——上映时,影院门可罗雀。照这种路子走下去可不得了,邵逸夫暗暗紧张起来。
1960年至1961年,李翰祥采用黑白摄影手法执导《后门》,在亚洲影展上拿了十二个奖项,接着又执导了《杨贵妃》、《王昭君》、《武则天》、《倾国倾城》等影片,虽然屡屡获奖,把林黛一路捧上了天,票房反应却始终不如人意。
这时,邵逸夫坐不住了,他跳将起来,高喊:“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的,是要赚钱的!”他使用另请高明的手法,冷落李翰祥,起用了“邵氏”二号导演罗臻,开拍了描写香港选美的国语片《旅馆鸳鸯》。该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从1958年到1962年间,“邵氏”在亚洲影展中获得大小奖项共计46项,但邵逸夫脸上却挂着愁苦的笑容,他心里总在怀念着《貂蝉》和《江山美人》上映时万人空巷的盛况。他也常以阴郁的目光打量着李翰祥。李翰祥心里也很着急,有心多割舍一点艺术,多从老板的商人立场考虑问题,但苦思冥想仍使不出什么新招,结果还是决定在黄梅戏上做文章。1963年,李翰祥征得邵逸夫同意,写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剧本。该片取得了巨大成功,获了大奖又赚了大钱,名利双收。这是邵逸夫最乐于看到的。但该片导演李翰祥心里又不平衡了,因为无论他执导的电影赚了多少钱,都是老板的事,他得到的始终有限,因此便萌生了离开“邵氏”自立门户的想法。
邵逸夫让邹文怀多次做李翰祥的工作,劝他留下,但李翰祥去意已定,最后还是去了台湾,自组了“国联影业公司”。在离开香港之前,李翰祥跟邵逸夫打了一场官司,结果输得很惨。而邵逸夫自从打赢了李翰祥这起官司后,对上法庭的事兴趣倍增,动不动就跟人家打官司,还真的一打就赢,从来没有输过。
这年6月20日,“邵氏”生意上的冤家对头——“电懋”的老板陆运涛及其夫人,在台湾乘坐飞机发生意外,不幸罹难。从此,“邵氏”开始一统天下,称霸香港影坛。
邵氏影城风光
1964年,邵氏公司最重要的大本营——邵氏影城,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清水湾的山道上了。从彩色胶片的冲印,到海报的印刷,全都能在影城内完成。除了进口柯达的底片外,不出影城的大门,便能 *** 出一部电影来。影城内还设有马房,由名驯马师王登平担任骑术教练,豢养了数十匹从快活谷(香港赛马场)退役下来的名马。它们属于邵氏公司的动物演员。邵逸夫本人的别墅位于影城的山顶下,下面有个仿制的颐和园小园景,似乎是要以此衬托他在影城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影城内,有一间邵氏公司试片室,这是邵逸夫每天必定光顾的地方。从60年代初起,他每天至少要看两三部电影,更高纪录是一天看过九部影片。因此有人说,邵逸夫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
平时,邵逸夫每天六点钟起床,起床后之一件事,是锻炼身体,练气功或打太极拳。用过早餐便钻进试片室,看一部早场电影。
影片看多了,邵逸夫便摸索出一套借鉴别人成功的办法来。有时候,甚至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别的影片的精彩部分,或者把别人的好影片拿过来改头换面,重新组装后打上自己的牌子。
1965年,“邵氏”生产电影26部,1966年增至41部,1967年达到44部,其中大部分是黄梅调影片。这时,邵逸夫在香港《新生晚报》上连续读到一个名叫何观的人写的影评,此人在文章中尖锐抨击香港影坛盛行的阴柔之风,还特别以“邵氏”当靶子。虽然用词尖酸刻薄,但他的种种见解却正中邵逸夫下怀,于是急令宣传部主任兼制片部经理邹文怀,赶快把这个何观找来。
何观真名张彻,也是一名电影导演。邵逸夫授意邹文怀,力邀张彻加盟“邵氏”,并委以编剧部主任的重任。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张彻充分张扬自己的艺术主张,拍了《独臂刀》、《十三太保》、《大决斗》、《大刺客》、《报仇》等多部动作片,成为新武侠片的开山鼻祖。
60年代中期,是“邵氏”最辉煌的时期。旗下导演阵容强大,而签约的男女演员达到130个。这个时期,“邵氏”真可谓要人有人,要奖得奖,名利双收,人财两旺。邵逸夫授意手下员工为自己铸造一尊铜像,准备安放在邵氏影业城的大门前,接替邹文怀的新任宣传部主任陈铜民说:“六先生,通常只有死了的人竖铜像,而你如今身体健康,精神也好过年轻人,怎么想到要竖个铜像呢?”后来邵逸夫的这个铜像就被弃置在道具房里。一些对邵逸夫有意见而不敢当面说的人,便来到道具房,拿邵逸夫的铜像撒气。曾有人说,那个铜像不知挨过多少武师们的拳脚和 *** 们的唾沫。
姜还是老的辣
进入80年代,香港电影热开始降温,邵逸夫便见好就收,淡出影坛,向房地产、银行和其他各种物业多元发展。
198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邵逸夫接替了猝然病逝的利孝和,成为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和其子公司电视企业有限公司董事局的新一任主席,从此开始掌管香港电视业的大权。
香港电视业同香港电影业一样,也是龙争虎斗之地。邵逸夫进军电视业时,“无线”的主要对手是“亚洲电视台”(即“亚视”)。为了争取收视率,压倒对方,邵逸夫奇招迭出。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邵逸夫“钦点”《包青天》在“无线”播放。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包青天》这样的陈年老货,这样的“正剧”,在香港哪有市场,邵逸夫一定是老糊涂了。谁知《包》剧播放后观众反应强烈,收视率直线上升,弄得“亚视”也在黄金时段再播《包青天》。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一时闹出个“双胞(包)胎”,大战一场,热闹空前。事后,圈子里都不得不佩服邵逸夫的眼光,都说姜还是老的辣。
对这种激烈的竞争,邵逸夫总是充满信心。他常对手下人说:“有竞争,才有发展嘛。”
几十年的商场“打拼”,使他的个人资产超过二百亿港元,多年来一直雄踞香港十大富豪之列。邵逸夫是中国靠电影业致富的之一人,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大王”。
1996年,与他深交多年的“糖王”郭鹤年,以《南华早报》的股份,收购电视企业,向邵逸夫发起一场令港人瞩目的收购战。但邵逸夫又出奇招,从中套现巨额资金,赢得了这场收购战。一位年届90的老人有此雄心斗志,有此过人之招,实在令世人叹服。如今,邵逸夫依然搏击商场,没有完全退出江湖。
名人故事:传奇一生的邵逸夫
名人故事:传奇一生的邵逸夫
提起邵逸夫,电影界的人恐怕不会陌生。邵逸夫是香港知名的电影 *** 人、慈善家,自1965年起担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1966年出任董事局下辖行政委员会主席;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之一人;1980年出任董事局行政主席。在他的运作下,曾产生了《上海滩》、《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经典电视剧,也挖掘出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大牌明星,正因如此,他因此被喻为“香港影视大亨”。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10月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为浙江省宁波市,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邵行银。因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人称“六叔”。邵逸夫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后,便随兄长邵仁枚去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走上了电影 *** 的生涯。那么,邵老如此长寿的秘决到底是什么呢?
一、老从脚上起,睡前锻炼脚
邵逸夫曾向香港特首 *** 传授长寿秘诀,那就是:每晚睡前躺在床上,脚掌前后、左右摆动64次,还要在地上转64圈。这是他从“老自脚上起”这一养生格言中领略出的。邵逸夫这一独特的养生法从中年开始,一直坚持到耄耋之年因腿脚不便,才逐渐减少。但老年人多锻炼脚部,确实是好处多多。
二、保持工作才会长寿
在70年代,邵逸夫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更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片子。甚至直到古稀之年,邵逸夫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
工作是邵老的重要养生秘诀。他曾说过:只有保持工作才会长寿,他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中午小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工作。直到现在,他还出席每两周一次的无线高层会议。除了上班和开会,邵逸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看电影和电视。他很喜欢看以搞笑闻名的《憨豆先生》,多年来他一直保持开朗的心境,而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三、养生之道要趁早,不能亡羊补牢
邵老从中年起就比较注重养生。初时,他以炖人参进补,后来改为每天口含一片人参。近年来,他已不再依赖人参,而是看重了“生命在于运动”。有一次,邵逸夫在影城别墅宴请国家教育代表团,在接待宾客时,他神采奕奕,非常健谈,若不是客人让他坐下,相信他会站着说个不停。在场的人见状,都称赞他的身体状况良好。当追问其养生之道时,邵老自豪地拍着心口说:“我走路是不用拿棍子的。长寿之道在于运动,我每天早上要练45分钟气功。”可见练气功也是邵老长寿的一个原因。
四、不赌钱、不喝酒、不 ***
邵老的另一个养生之道就是“三不做”。赌钱、喝酒、不正常( *** )的事都不能做。他说,这些事情都对身体不好。每天除了以走路来代替运动之外,他还要读报1小时左右。在饮食上,邵老可以说是“百无禁忌”;除了酒以外,牛扒、鸡翅等照吃不误,他遵循的是“营养平衡”。他认为:合理的营养是代谢的基础,膳食中既要保持充足的蛋白质,又要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邵老的饮食量不多,但保持了营养上的平衡,确实是可取的。
五、慈善是他晚年的更大亮点,乐于助人也是他长寿之秘
宽厚和乐于助人也是邵老高寿的另一个原因。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9年香港地区特大水灾,邵逸夫捐款一亿。为援助台湾“8.8水灾”,邵逸夫委托其夫人到赈灾晚会现场捐款1.08亿新台币。多年来,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元,兴建了5229个教育和医疗项目。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有邵逸夫捐资修建的“逸夫楼”。他还模仿诺贝尔奖,创立了“邵逸夫奖”,其基金高达50亿港元。1990年,中国 *** 将在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此来表彰邵逸夫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邵老更爱谈的是教育。他说:“中国要强大,教育太重要了。我看到国家教育事业在进步,心里很高兴呀!我的捐款重点在教育,培养人才,做些实际的事情,这是我更大的心愿!”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持续捐助内地。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受惠学校千余所。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天灾的时候,邵逸夫也会捐助部分受影响的地区,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万港元,救助台湾“9·21”大地震灾民;2005年,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2009年,台湾“8·8”台风水灾,捐款1亿元新台币予灾区。
2008年,邵逸夫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
邵逸夫的捐献并不局限于两岸四地及东南亚一带,邵逸夫还设立了奖学金计划,资助亚洲学生攻读欧美大学,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等。在旧金山还开办了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旧金山 *** 为嘉许他对该地的慈善贡献,在1991年宣布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老先生的慈善事业令我敬佩有加,老先生的百年长寿又使我羡慕不已。
为了推动世界各地的科学研究,邵逸夫在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之一届颁奖礼于2011年举行,选出全世界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
邵逸夫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他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古人云:仁者寿,这是因为仁爱之人的心和山一样平静和稳定,他们以爱待人、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邵逸夫的高寿,与此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他还喜欢旅游和攀登,每年出门旅行一次,他的足迹踏遍除 *** 之外的祖国大江南北。
他的一百多年经历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一个时代翻过去了,但这本书不会过时。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