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黑名单有哪些?

1 贺海波博士后指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及其课题组也“参与学术造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浙江大学十万评职称事件:浙大是学术造假者的保护伞.浙江大学药学院李连达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事件被媒体揭穿,引起广大网友强烈愤慨,一致要求追究有关人员、单位的责任。然而,人们遗憾地看到,

微信号:jy00200200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浙江大学对如此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却极不重视,对如此多的造假论文出笼的原因避而不提,只是一味强调贺海波有3篇论文造假,而且是个人行为,与其他众多参与署名者无关。这种“鸵鸟行径”,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2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32岁海归博士涂序新从 11层楼顶跳楼自杀。他写好浙江大学十万评职称事件了6页遗书,在遗书中,他向妻女、父母、姐姐表达了歉意。他在遗书中说:“浙江大学十万评职称事件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跳楼前6天,他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材料。浙大曾给他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

等等......

[浙江省]浙江大学十万评职称事件,浙江大学职称评审条件

女博士生跳楼身亡,母亲称其长期被教授骚扰,后来怎样了?

浙江大学发生了一个"努尔特"事件登上了热搜,俗话说得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不浙江大学又出事了。

一位自称是浙大博士生王某蕾浙江大学十万评职称事件的母亲在个人社交平台发文,向广大网友揭发了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教授戴某的真面目,文章通篇都是在指责他曾多次骚扰自己的女儿,女儿因为不堪重负于2018年7月21日跳楼身亡了。

对于这件文章内容是否真实还有待考察,但是浙江大学十万评职称事件我们从浙大农业系一位负责人那里得到了证实,据他所说戴某曾经确实有带过一位名为王某蕾的女博士生,但是他对于王某蕾母亲的反应仅仅用"缺乏确凿的证据"这七个字回击了。

其实他这七个字有两重意思,之一,王女士所供述的一切全都是假的,都是她自己胡编乱造的;其二,王女士所言是真,但是奈于她没有证据所以也改变不了什么。

而且该负责人还特别隐晦地表示,戴某因为这些事被学校处分过,在评职称之类的工作中失去了很多机会。

根据王女士的控诉我们得知,王某蕾是在14年的时候以研究生的身份进入了浙大,成为了戴某的之一个弟子;

在16到17年间王某蕾多次遭受戴某的性骚扰;最终不堪重负的王某蕾于2018年7月21日跳楼身亡。

王某蕾母亲称曾经打过72个 *** 给浙江大学要求彻查此事,但72个 *** 无一接通,通过其它渠道给浙江大学留言也被无视。

对于王女士迟到两年的控诉我是这么理解的,或许是因为浙大所发生的"怒而特"一事给了王女士希望,但是关于这件事是否属实还是有待考察的。

我们也不能听信王女士片面之词,但是距离事发也已然过去了两年的时间,两年前的证据我们也很难在找齐了。

倘若这件事情属实,那么在这两年期间王女士也理应做过其余方式的投诉,这样她就可以将之前所提交的证据找出为自己的女儿讨个公道。

再一个重要的点就是王某蕾的手机了,相信在她的手机上也会有一些证据,毕竟空口无凭的话很难有说服力,就算网友们想帮忙也是无处下手。

在我们的印象中浙大的一贯风格就是洗白自己,像上次所发生的"怒而特"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如果不是"工作疏忽",被网友发现校规和以前对普通学生的处罚规定,浙江大学能一直装傻充愣。

普通学生仅仅是偷东西就开除了学籍,相反怒而特 *** 就才获得了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不得不说浙江大学够双标。

期待这件事情的水落石出,到底要看看是王女士胡编乱造还是浙大教师监管不力真的有这样陋习。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姚燕燕职称事件再度发酵,对此你怎么看?

一、职称事件回顾

2020年,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学的高级教师职称评定之中,其中有17人参加,而姚燕燕在个人积分综合分数排名第二。

在正常来看,这样的排名对于姚老师评选职称,原本是铁板钉钉的事情。然而在民主测评环节,最终结果却是,被排名后几名的老师排除在职称评定环节之外。

随后2020年的10月16日,姚燕燕在抖音上发出了之一个关于职称评选落选的视频,并对本次职称评定的公平性表示质疑,对于相关工作组不作为表示申诉答复不及时的质疑。

之后,她发布的该条视频迅速以1567万的阅读量上升为热点事件。

而在2021年1月18日,她以行政不作为为由,将焦作市山阳区教育局告上法庭。

2021年1月25日,焦作市第十七中学退休教师徐德功实名举报该校校长刘爱国与党总支副书记王有科存在经济问题。

2021年3月,原定公开在新闻网直播审理此案,由于不可知的原因取消了那次直播。

而对此的事件相关回复:对于相关校长、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山阳区教育局局长免职,应急管理局局长安国华接任教育局局长之位,后又因为 *** 发帖一事,姚老师将山阳区公安局上诉。

二、对于事件的看法

如果姚燕燕老师是在泄私愤,就是说她的视频内容“不真实”(校方始终没有拿出证据,证明他们的投票过程公开公正),如果评选结果全部真实可信,也就意味着,姚燕燕老师在教师工作各项评比中确实排在前六名,但是因为民主投票票数偏低,导致落选。

反之,如果姚燕燕老师说的是实话,她是硬生生被密谋“投”下去的,那也只有一个结论,职称评选中民主投票环节才是最关键的,即使工作成绩突出,没有人缘,依然评不上。

既然职称是针对教师专业来评选,那么除了和教学相关的成果、成就之外,为什么还要平添一项“民主投票”呢?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还是维护人际关系?

于公,具有较高教师职业素养;于私,不善和同事领导打交道,那么教师职称评审到底是公事还是私事?

在我看来,姚燕燕可能关注教学工作多,关心同事领导少。

事实上,这就是多数一线教师的真实写照。

这也是当初很多人选择做老师的初衷:学校比较单纯,我好好上课就行。

后来发现,不是学校不单纯,学校里单纯的或许只有学生,成年人的世界在哪里都需要勾心斗角。

三、总结

归根到底来说,个人的力量对抗集体的力量,历来是不被认可的行为。

姚燕燕有勇的,主动站出来了。敢于把行业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公之于众,扯开职称评定、教师生存环境的这一块遮羞布。

在我看来,或许曾经很多老师都有过类似经历,但大多数人选择“忍”,虽然受点气但能保平安。时间一旦长了,也就习惯了这些“不公平”,并学会了接纳这些“不公平”。

而反观姚燕燕的行为,有人的利益就会受到威胁,当原本的稳定局面被打破的时候,这些人是不乐意。

这样的事件绝不是偶然,生活之中很多人都被迫受着各种的潜规则。很多人说姚燕燕老师是闲的没事找事,但是如果没有这些身处黑暗之中愿意撕出一片光明的人,就不能理所应当地享受阳光普照。

刚开始或许只是想要拥有一个公平的答复,或对自己过往多年教学的肯定,但是更多的同情者也显露出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猫腻和漏洞,社会上网民的不断力挺说明大家对于这样的事件都是存在着属于自己的不满。

而对待本次事件的姚艳艳,像她这种没有选择像圈子、潜规则妥协的人,其实比比皆是,我们能做的只有力挺!